这几个术语一般都是两个以上连用并举,既然释义,又辨析同义词,使用这几个术语时,被释词总是放在后面,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叫”“叫做”“称作”。如 《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郑 注:同门曰朋,同志曰友。”?《尔雅·释天》:“谷不熟为饥,蔬不熟为馑。”?
《尔雅·释宫》:“一达谓之道路,二达谓之歧旁,三达谓之剧旁四达谓之衢,五达谓之康,六达谓之庄,七达谓之剧骖,八达谓之崇期,九达谓之逵。?
有时,“曰”、“为”、“谓之”也单独使用,那就是一般的解释了,与一般解释不同的是,被释词是放在术语的后面。例如《诗·周南·汉广》:“之子于归,言秣其马。毛传:“六尺以上曰马。”?《诗·召南·行露》“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孔颖达疏:“墙谓之墉。”?
“曰”字在文言文中运用极为广泛,通常情况下可以译为“说”.此外,还可以有以下几种情形:
1﹒判断词“是”.如“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核舟记》)
译成现代汉语是:“又刻了一枚篆文图章,图章上的文字是‘初平山人’.”
2﹒语气助词,有列举作用,可不译.如“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一.”(《小石潭记》)
译成现代汉语是:“跟随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小青年,(一个)是崔恕己,(一个)叫崔奉一.”
3﹒当“写”讲.如“丹书帛曰‘陈胜王’”(〈陈涉世家〉)
译成现代汉语是:“用丹沙写在帛上:‘陈胜要做王’”.
4﹒可译作“叫”、“叫做”.如“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核舟记〉)
译成现代汉语是:“明代有一个手艺十分奇巧的人叫王叔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