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方言简介
吴语是汉语的一支。属于汉藏语系汉语支
吴语主要通行于中国江苏南部、上海、浙江和安徽南部。使用人口约八千万,在中国排第二位,在全球排第十位。
吴语的语音和官话差别较大,保留了更多的古音因素。在词汇和语法上也有许多独特之处,纯粹用吴语书面语写就的《海上花列传》非吴语人无法理解。
苏州话是吴语的代表,但也有人把上海话当作代表
声母
* 最主要的特征是中古全浊声母至今仍保留浊音音位,比如“冻”、“痛”、“洞”的声母分别[t]、[t?]、[d](普通话“洞”的声母清化为[t]),尽管全浊声母在起首或单念时通常清化,即清音浊流,只在词或语句中维持浊音。
* 清塞音爆破性较其它汉语强。
* 疑母洪细皆读鼻音(疑泥细音混同)。如上海“鳄”[??o?2]≠“恶”[?o?5],“艺”[??i113]]≠“异”[?ji113]。
* 见系声母(见溪群,广义包括疑影晓匣)有文白异读,分别念舌面音与舌根音(或喉音)。如上海“家”[?ia52]文/[ka52]白、“颜” [??i?113]文/[???113]白、“樱”[?i?52]文/[?ã52]白、“孝”[?i?335]文/[h?335] 白、“学”[?ja?2]文/[?o?2]白。
* 微母有文白异读——[v高元音/?w低元音]和[m?]。如上海“物”[v??2]文/[m???2]白;“网”[?wɑ?113]文/[m?ɑ?113]白。
* 奉母部分有文白异读——[v]和[ b ]。如上海“凤”[vo?113]文/[bo?113]白(凤仙)、“肥”[vi113]文/[bi113]白(肥皂)。
* 日母有文白异读——[z~?]和[n?~??]。如上海“日”[z??2]文/[??i??2]白、“人”[z?n113]文/[??in113]白。
* “鸟”字声母有文白异读——上海[??i?335]文/[ti?335]白,白读合古音“都了切”。
* 泥来母不混(南方只有吴语、客家话完全区分泥来母),“弄”字依古音“卢贡切”读来母上海[l?o?113]。
* 边、鼻音[l]、[m]、[n]、[?]、[?]均分为清浊两套,分别与阴阳声调相配,可视为清浊对立的一部分。
韵母
* 介音[j]、[w]、[?]发音短促,具有辅音性(金衢片金华地区例外)。
* 蟹摄一、二等不同韵。
* 咸、山摄见系一、二等不同韵,如上海“官”[kwø52]≠“关”[kw?52](杭州话除外)。
* 梗摄二等白读跟梗摄三、四等、曾摄不混,如上海“撑”[??ã335]≠“称”[????335]。
* “打”上海[tã335]字韵母同“冷”上海[l?ã113],合古音“德冷切”。
* “大”口语大多读“唐佐切”,如上海[du113]。
* 绝大多数地区保留入声韵(除东瓯片、金衢片金华地区外,均收喉塞音[?])。
* 边、鼻音[l]、[m]、[n/?]、[?]能自成音节,并分为阴阳(清浊)两套。
节奏组
1. 单字调
* 吴语大多有七八个声调(中古的平上去入四声各因声母清浊分为阴阳,部分地区阳上并入阳去,如苏州)。
* 上海进一步将阳平并入阳上去(阳舒统一),阴上并入阴去,所以只有五个声调(阴平、阴去、阳去、阴入、阳入)。
* 北吴苏沪嘉小片的吴江县与嘉兴府(部分),除了声母清浊影响分调外,清声母的送气与否也构成分调条件,如次阴平(清送气)与全阴平(清不送气)不同。吴江县的各个乡镇分调格局各异,有十到十二个声调(与壮侗语言的十五调格局原理类似)。
* 在八声调具全的地点(如绍兴),古浊上字不混入阳去,仍归阳上(汉语族仅有吴、粤两分支的阳上同阳去有严格区别,其余汉语分支皆不同程度地有“浊上归去”现象)。
2. 连读调
* 两个或两个以上音节连在一起时,构成一个连读单位,其中每一音节(字)的声调往往不同于该音节(字)单念时的声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