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為達教育目標,由學校及老師安排指導學生所從事的一切活動。
課程表:學校中各班一週課程的表格。
功課表:學校規定課業的時間和科目表。
「功課表」與「課程表」的意義差別幾乎不存在。
把「功課」解釋為「老師指定給學生的家庭作業」,是正確的;
因此推論,「功課表」是「做老師指定的家庭作業的 『復習表』」,也是可以的。
然而,我們並不這樣使用這個詞,
因為,「功課」的最初意義是:
「訂定治事的程序,以稽核其進度、成績。」
漢書˙卷八十三˙薛宣傳:「宣考績功課,簡在兩府。」
學生必須依照既定的時間、既定的程序與既定的科目學習,
教師也必須對學生考核其學習成效,評定成績,因此才說成「功課表」。
而解釋為「學生的課業」則是後來才興起的意義。
文明小史˙第二十五回:「他忍不住要請教些實在的功課,先生沒法,
只得出去買了幾張暗射地圖。」亦作「工課」。
至於「功課」的第三種用法是指「佛教徒的早、晚課」,
內容包括唱讚、誦經、持咒等。
中國佛教寺院從明末以來,寺院住眾每天必定上大殿作早晚課誦,
早課有二堂功課,晚課有三堂功課,合稱為「五堂功課」。
以上三種用法都隱含「時間、程序與內容」的意義。
再述(回答)
所以“功課表” “課程表” “課堂表” 都是一樣?
我認為無差別,不過在台灣我們慣用前二詞。
試著google 看看,
先用正體字:
功課表:約有 1,450,000 項結果 (搜尋時間:0.05 秒)
課程表:約有 4,750,000 項結果 (搜尋時間:0.04 秒)
課堂表:約有 46,500,000 項結果 (搜尋時間:0.04 秒)
其中的差異是:
以前二詞出現的網頁,以正體字網頁居多;
而以後一詞出現的卻都是簡體字網頁,且數量超越前二詞之和,
明顯的區別出了詞彙使用的地區性。
再用簡體字:
功课表:約有 7,050,000 項結果 (搜尋時間:0.16 秒)
课程表:約有 16,500,000 項結果 (搜尋時間:0.14 秒)
课堂表:約有 31,900,000 項結果 (搜尋時間:0.14 秒)
所得結果,仍然呈現與上一致的現象。
以上, 「 有可能地方用法之異」的猜測是對的;
同時,也否定某網友的習慣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