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leted]
关于一些修改建议的问题(第二部分) **本次贴文是关于一个问题系列的第二部分,请参考以下第一部分:xxx。我不久前写了一份求职信,接受了一个网友的修改建议。我对这些修改建议的一部分不明白,所以我想在此问一些关于它们的问题。我把这次贴文安排成这样的结构: -- 对于修改建议的问题 -- 求职信原文节选 -------------------------------------- 对于修改建议的问题: 【4】 原句:再加上,因为我在课上 **表示** 了很强的求学态度,也时常 **积极** 参与讨论,所以 **有意无意地表露** 了对中国文化的尊重和爱惜。 修改句:再加上,因为我在课上【a】的学习态度非常 **积极**【b】,也时常【c】参与讨论,所以【d】我对中国文化的尊重和喜爱 **众所周知**【e】。【f】 问题: a、 为何如此修改?好像这里不能用“表示”,而应该用“表现”。撇开修改者提供的新句子,我能在原句里把“表示”换为“表现”吗? b、 为何如此修改?“积极的态度”里面的“积极”的意思是“主动、努力”吗?再加上,能不能写“坚决的态度”?还有哪些褒义词能形容“态度”? c、 为何如此修改?“积极参与讨论”里面的“积极”被删除了的原因是,在句子中更提前的地方已经提过了“积极”吗? d、 为什么“有意无意”和“表露”都被删除了? 首先,我推测一下:好像在此用到“表露”不妥当,“外露”反而更妥当。这是对的吗? 不过,撇开“外露”和“表露”,在我看来,在这种情况下,应该能写“有意无意”。在此,“有意”的一面是“积极参与讨论”,而“无意”的一面是“外露我对中国文化的喜爱”。换言来说,在课上进行讨论的过程中,从第三方人的角度来看,我好像是在故意地向同学们表现我对中国文化的喜爱,但其实我并不是故意的,这个动作不在我的意识中。相比之下,积极参与讨论这个动作,确实在我的意识中。按照我对“有意无意”的了解,在此用到“有意无意”完全合理。那么,修改者为什么把“有意无意”删掉了? e、 为什么说众所周知?这个词的词义范围不是很大的吗?原文里的范围却是很小的,只限于课堂和课堂里的同学们。 f、 最后,我自己想添上几笔。除修改者提供的修改句之外,原句能不能改成:再加上,因为我在课上表现了很积极的学习态度,也时常参与讨论,所以有意无意地外露了对中国文化的尊重和喜爱。 【5】 原句:因此,我能够紧密团结同学,他们经常主动找我合作、问问题、求指导并且和我一起讨论语言、文化和社会。 修改句:因此,我在同学中很有凝聚力,他们经常主动找我合作、问问题、求指导并且 **经常**【a】和我一起讨论语言、文化和社会。 问题: a、 既然我在句子里更前面的地方已经写了一个“经常”词,为什么要另加一个“经常”?如果没有这一个额外的“经常”,我觉得读者会知道最后一个分句里面的动作都也是经常发生的。这是对的吗? 【6】 原句:我为何想成为 **译员** 呢? 修改句:我为何想成为 **翻译**【a】呢? 问题: a、 为何如此修改?我推测:“译员”颇有“某个机构的员工”的意思,而“翻译”颇有“为别人从外语翻译成他们的母语的一种职业”的意思。这是对的吗? 【7】 原句:我相信这些挫折的主要缘故是,人与人之间 **有** 沟通障碍与文化冲突,就像有一堵隐形的墙。 修改句:我相信这些挫折的主要缘故是,人与人之间 **的**【a】沟通障碍与文化冲突,就像有一堵隐形的墙。 问题: a、 为何如此修改?“人与人之间有沟通障碍与文化冲突”是动词短语,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障碍与文化冲突”是名词短语。难道在“这件事的缘故是……”以后的词必须是名词或名词短语吗? ------------------------------------------------------ 原文节选: 在中学期间,由于我妹妹与一些同学们也在和我一起学中文,我经常会帮助他们。我开始学习中文比他们早,所以对于他们对中文有的不明之处,我已经有所了解。再加上,因为我在课上表示了很强的求学态度,也时常积极参与讨论,所以有意无意地表露了对中国文化的尊重和爱惜【4】。因此,我能够紧密团结同学,他们经常主动找我合作、问问题、求指导并且和我一起讨论语言、文化和社会【5】。 近来,我在一家餐厅里工作,有时候为店主和同事们翻译,因为老板只会说英语,而同事们只会说西班牙语。另外,我经常跟来自中国的客户交流,每逢遇到沟通障碍,我立即转换语言,说清晰地普通话,以便排除所有的沟通障碍。总之,我在这份工作上有过的小经历,让我在翻译界里面走一步,尝试到它是一种什么样的工作。 再加上,我写过很多写作作品,作品体裁有各式各样的,如分析报告、电影评价和短篇小说。您可以在我的简历里面找到我作品集的线上档案的网址,以熟悉我的语言能力。 我为何想成为议员呢【6】?在国际平台上的领导人当中,总会有争论和误解,因此还有经济与科技上的失败和挫折。我相信这些挫折的主要缘故是,人与人之间有沟通障碍与文化冲突,就像有一堵隐形的墙【7】。我认为,只有我们积极把精神投入在拆卸那一堵隐形的墙当中,排除所有的偏见和主观,才能迈向客观讨论和解决问题一步。这件事的主干就是议员。 **如果想阅读第三部分,请点击这个链接:xx。谢谢!
Feb 17, 2020 2:56 AM
Answers · 11
1
不好意思,其实,我猜到了你为什么晚回,记得我们一起讨论过“有意无意”的问题,我就知道你是个很爱思考的人,所以,我在你的第一部分问题回答比较详细。当然因为你的问题太多有些地方回答的还不算太详细。 我说的那一段感慨,很大程度上不是针对你的。我在七年前知道这个网站,那时这里真的非常热闹,对大家提高很有好处。后来这网站搞了些改革,我就不再上这个网站。因为有个朋友说他在网站里给我留了言,我才又重新上这个网站,这段时间这网站给我的感受就那样的,往日不再了。 “看看有那么多人纷纷着说:”这句话里,你为什么要用“着”,“纷纷着说”,如果只是笔误,那就没什么说的了,如果不是,按那些语法书,会说“着”是表达进行时态的标志。但这里,确实不需要加“着”,加了就错了。 在中国权威的语法书里说的英语时态,许多都还是“四时四态”,四四一十六种时态,这些说法当然也是你们母语的语法学家对英语时态的总结。然而,现在许多语法学家已经认为,英语并没有将来时,这样,就不再是四时了。我举这个例子就是想说,语法学家讲的,并不一定都是对的,随着人们研究的深入,也许以前的说法被证明是错误的。 说到汉语,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中国在许多方面都早于西方,比如,语音研究(汉语的声韵学,文字研究(《说文解字》),词典(《尔雅》),然而,谈到系统语法的出现,却只有一百来年的历史,难道中国人真的很笨很愚蠢,总结不出汉语的语法规律来吗?和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相比,语法只有一百年的历史,这不奇怪吗?而且,最早的《马氏文通》还是仿西方的语法体系搞出来的。请问中国为什么没有自己的系统语法理论?我想,用中国人笨,是肯定解释不通的。我给一个解释,大家不妨思考一下。我认为理由非常简单,就是汉语不需要语法。两千多年前,因为古语和当时的语言出现断层,于是,两千年前,中国就有了词典《尔雅》来解释古今词义。而到了汉代,因为人们读不懂古代经典,出现了《说文解字》,中国就有了文字学。语音的变化,让汉朝以后越来越读不懂古书,加上对诗歌创作的研究,于是出现了音韵学。也就是,中国人,遇到任何问题,都会想到解决办法,而上千年前就已经开始解决了。那么来看语法,如果,汉语的学习过程中,语法会成为学习的困难,障碍,那么,中国古人难道连个语法都总结不出来?中国古代并不是没有关于语法方面的论述,然而却没有一本系统专著。西方为什么会在上千年前就有了系统语法(古希腊),当然就是因为它们的语法学习过程中需要语法作为工具。如果他们不需要,就算有人闲的没事写出语法书来,我想也会很快并埋没在历史长河中吧。 汉语就是一种原本可以完全不需要语法的语言,可是从《马氏文通》开始,中国学生就变成了会讲汉语却搞不懂汉语语法,被汉语语法不断折磨的一群人。古代读书人从来不学语法,然而,古人留下来的千古文章,今天有几个人能写的出来? 我只说放弃时态的思维方式有人就已经接受不了了,我还没有说汉语根本不需要语法呢。准确的说,汉语根本不需要根据西方语法体系建立起来的语法,汉语应该有自己的语法体系。 我给你讲个关于网上百科的故事。真假不知。一个人讲,他的弟弟与人辩论,因为辩不过,就去维基百科,百度百科这种百科网站,自己建立一个词条,讲了一通,然后,再和人辩论,就抬出,不信你就去查XX百科,上面都讲了。百科故然是个好东西,但是,人人可以写百科,那百科就没了权威性。 到底有多少人能真正明白时态是什么?我敢说,不多。只说“时”,“时”是语法概念,有多少人把“时”和“时间”混为一谈?就算许多专业的语法书就说不清楚。 比如,我明天去上班。这是将来时吗?就因为句子说的是明天上班,不是现在上班,所以,这句话就是将来时态?那不是笑话吗?去掉明天,我去上班。就是现在时态?那汉语的将来时态就是由“明天”这样的时间副词来构成的呗。可是,汉语有多少不用时间副词的句子一样可以表达将来时间的???无数。 那汉语的将来时态是怎么构成的? 着了过,表面上,可以表达现在进行,过去完成,然而,有无数的句子不需要“着了过”一样可以表达。反之,用了“着了过”,却有无数的句子不表达进行和过去。什么叫时态?难道时态可这样的没规律,这样的变来变去,可用可不用吗?那些有时态的语言,哪个是象汉语这样的? 如果汉语有西方语言那样的时态构成,那么,它应该是非常规律的,哪怕是规律复杂一些,但一定有,只要有规律,那么学习的人就能掌握,而掌握之后,就不会轻易出错。而事实上,外国人在使用“着了过”这样的时态标志时,错误随处可见。而且很明显,都和英语的时态对应。 如果我要解释时态,会写太多。所以,就不说了。你很聪明,确实如你所说:只(要)知道汉语词没有时态就行了。
February 21, 2020
1
【4】原句虽然都能被理解,但修改句是符合中国人的行文习惯,是更自然的表达,可能你需要更多的阅读之后才能了解 【5】我认为你是对的,后一个“经常”可以不用 【6】用“翻译”一词在中国大陆比“译员”普遍 【7】我认为原句与修改句都可以
February 17, 2020
1
【4】整个来讲,修改句是最为通顺的,用“表现”替换没有太大意义;“坚决的态度”也不合适,因为它代表存在某种反对意见,而“积极的态度”体现了你的主观意愿;用“时常参与讨论”也是根据整个句子的需要,不仅仅是重复的原因
February 17, 2020
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的问题很简单,和第一部分相比。我回答了第一部分,却不见你有任何的回应,所以,不想再回答了。我觉得这里已经不是几年前我刚来这里的样子了。几年前,这里非常热闹,大家相互回答问题,相互讨论,争辩,得到回答的人都会及时表达感谢。而现在这里,冷冷清清,一个问题提出,没几个人回答。而别人回答了,大部分问问题的人就再也不露面,完全没有互动,更别提说声谢谢了。回答问题,并不是为了得到一声谢谢,重要的是,别人回答半天,没一点反应,让人觉得自己的回答毫无用处,连问问题的人有没有看过都不知道。
February 20, 2020
【4】 原句:再加上,因为我在课上 **表示** 了很强的求学态度,也时常 **积极** 参与讨论,所以 **有意无意地表露** 了对中国文化的尊重和爱惜。 修改句:再加上,因为我在课上【a】的学习态度非常 **积极**【b】,也时常【c】参与讨论,所以【d】我对中国文化的尊重和喜爱 **众所周知**【e】。【f】 表示了很强的求学态度: 最终其实可以缩短为:表示态度。这是错误的。有一个词,叫表态。表达态度,表明态度。态度是表达出来的。那么,用表现对不对呢?也不完全正确,更准确的应该是“表现出……”,同时还得对态度进行限定,才能用“表现出什么什么样的态度”。“很强的学习态度”,这个也有问题,我们一般会说“认真的态度,态度认真;正确的态度,态度正确;端正态度,态度端正……”,总之,学习态度,一般有认真不认真,端正不端正之别,往往不说,学习态度强与不强。这也就是为什么被改为“学习态度积极”的原因,因为态度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表示了”这里的“了”根本不需要。也可以说,表现出积极的学习态度。 可以说坚决的态度,态度坚决。 说了积极的态度,一般都不会再用积极参与讨论。可以前面用认真的态度,后面继续使用积极参与。 这里不需要使用“有意无意”,因为主体是你自己,你自己既有意,又无意?如果你是在写别人,说别人在有意无意间表露出对中国文化的热爱,没有问题,因为,你站在外人的角度,对他是一种猜测,他是有意还是无意的,你不知道,只是根据他表现出来的行为进行的猜测。比如一个人写篇文章,表达某种情感,为了含蓄,可能写得让人感觉是一种有意无意间流露出来的,然而,对于作者本人来说,要么他是有意为之,想要达到那种效果,要么就是完全无意,结果意外的达到那种效果。因此,他本人不能说,我写作时是有意无意的,只能读者来说。 用表露出,没有任何问题,不能用外露。这里用爱惜不太好,因为,爱惜的含义已经和古代的含义有所不同了,你不可能强迫读者,你们要用古代汉语的含义理解爱惜。这里就用热爱、喜爱就好。 改成“众所周知”,完全修改的人自我发挥,这样改并不好。 【5】 原句:因此,我能够紧密团结同学,他们经常主动找我合作、问问题、求指导并且和我一起讨论语言、文化和社会。 修改句:因此,我在同学中很有凝聚力,他们经常主动找我合作、问问题、求指导并且 **经常**【a】和我一起讨论语言、文化和社会。 你的理解是对的,可以不需要再加一个“经常”。这句的重点是“讨论语言、文化和社会”里的“社会”。因为它其实就是“讨论社会”,这让人觉得话没说完,讨论社会什么?社会是个非常大的概念。比如社会时事,社会现象等等。 团结同学和凝聚力,含义是不同的,团结同学是一种主动行为,但这个人未必有凝聚力。有凝聚力的人,同学会主动来团结他。 【6】 原句:我为何想成为 **译员** 呢? 修改句:我为何想成为 **翻译**【a】呢? 很简单,大陆一般只使用翻译这个术语,不用译员。 【7】 原句:我相信这些挫折的主要缘故是,人与人之间 **有** 沟通障碍与文化冲突,就像有一堵隐形的墙。 修改句:我相信这些挫折的主要缘故是,人与人之间 **的**【a】沟通障碍与文化冲突,就像有一堵隐形的墙。 当然不是什么“动词短语”和“名词短语”之间的区别。也没有那样的规则。比如,他被抓的原因是他打了人。 这里用缘故并不好,就用原因就可以了。你查缘故,可能会解释成:原因。那用缘故不就等于用的原因吗?可是为什么有原因,还要有缘故呢?可见它们之间还是有细微差别的。 我的观点是你的句子除了把缘故换成原因(当然,不换也行),其余没有任何问题,不需要改。如果再要较真的话,我更喜欢用“无形的墙”,“隐形”是本有其物,不见其形。我觉得用无形更能形容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是不看不到摸不着的。
February 22, 2020
Show more
Still haven’t found your answers?
Write down your questions and let the native speakers help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