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ìm giáo viên
Lớp học Nhóm
Cộng đồng
Đăng nhập
Đăng ký
Mở trong Ứng dụng
[Người dùng đã hủy tài khoản]
关于一些修改建议的问题(第二部分) **本次贴文是关于一个问题系列的第二部分,请参考以下第一部分:xxx。我不久前写了一份求职信,接受了一个网友的修改建议。我对这些修改建议的一部分不明白,所以我想在此问一些关于它们的问题。我把这次贴文安排成这样的结构: -- 对于修改建议的问题 -- 求职信原文节选 -------------------------------------- 对于修改建议的问题: 【4】 原句:再加上,因为我在课上 **表示** 了很强的求学态度,也时常 **积极** 参与讨论,所以 **有意无意地表露** 了对中国文化的尊重和爱惜。 修改句:再加上,因为我在课上【a】的学习态度非常 **积极**【b】,也时常【c】参与讨论,所以【d】我对中国文化的尊重和喜爱 **众所周知**【e】。【f】 问题: a、 为何如此修改?好像这里不能用“表示”,而应该用“表现”。撇开修改者提供的新句子,我能在原句里把“表示”换为“表现”吗? b、 为何如此修改?“积极的态度”里面的“积极”的意思是“主动、努力”吗?再加上,能不能写“坚决的态度”?还有哪些褒义词能形容“态度”? c、 为何如此修改?“积极参与讨论”里面的“积极”被删除了的原因是,在句子中更提前的地方已经提过了“积极”吗? d、 为什么“有意无意”和“表露”都被删除了? 首先,我推测一下:好像在此用到“表露”不妥当,“外露”反而更妥当。这是对的吗? 不过,撇开“外露”和“表露”,在我看来,在这种情况下,应该能写“有意无意”。在此,“有意”的一面是“积极参与讨论”,而“无意”的一面是“外露我对中国文化的喜爱”。换言来说,在课上进行讨论的过程中,从第三方人的角度来看,我好像是在故意地向同学们表现我对中国文化的喜爱,但其实我并不是故意的,这个动作不在我的意识中。相比之下,积极参与讨论这个动作,确实在我的意识中。按照我对“有意无意”的了解,在此用到“有意无意”完全合理。那么,修改者为什么把“有意无意”删掉了? e、 为什么说众所周知?这个词的词义范围不是很大的吗?原文里的范围却是很小的,只限于课堂和课堂里的同学们。 f、 最后,我自己想添上几笔。除修改者提供的修改句之外,原句能不能改成:再加上,因为我在课上表现了很积极的学习态度,也时常参与讨论,所以有意无意地外露了对中国文化的尊重和喜爱。 【5】 原句:因此,我能够紧密团结同学,他们经常主动找我合作、问问题、求指导并且和我一起讨论语言、文化和社会。 修改句:因此,我在同学中很有凝聚力,他们经常主动找我合作、问问题、求指导并且 **经常**【a】和我一起讨论语言、文化和社会。 问题: a、 既然我在句子里更前面的地方已经写了一个“经常”词,为什么要另加一个“经常”?如果没有这一个额外的“经常”,我觉得读者会知道最后一个分句里面的动作都也是经常发生的。这是对的吗? 【6】 原句:我为何想成为 **译员** 呢? 修改句:我为何想成为 **翻译**【a】呢? 问题: a、 为何如此修改?我推测:“译员”颇有“某个机构的员工”的意思,而“翻译”颇有“为别人从外语翻译成他们的母语的一种职业”的意思。这是对的吗? 【7】 原句:我相信这些挫折的主要缘故是,人与人之间 **有** 沟通障碍与文化冲突,就像有一堵隐形的墙。 修改句:我相信这些挫折的主要缘故是,人与人之间 **的**【a】沟通障碍与文化冲突,就像有一堵隐形的墙。 问题: a、 为何如此修改?“人与人之间有沟通障碍与文化冲突”是动词短语,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障碍与文化冲突”是名词短语。难道在“这件事的缘故是……”以后的词必须是名词或名词短语吗? ------------------------------------------------------ 原文节选: 在中学期间,由于我妹妹与一些同学们也在和我一起学中文,我经常会帮助他们。我开始学习中文比他们早,所以对于他们对中文有的不明之处,我已经有所了解。再加上,因为我在课上表示了很强的求学态度,也时常积极参与讨论,所以有意无意地表露了对中国文化的尊重和爱惜【4】。因此,我能够紧密团结同学,他们经常主动找我合作、问问题、求指导并且和我一起讨论语言、文化和社会【5】。 近来,我在一家餐厅里工作,有时候为店主和同事们翻译,因为老板只会说英语,而同事们只会说西班牙语。另外,我经常跟来自中国的客户交流,每逢遇到沟通障碍,我立即转换语言,说清晰地普通话,以便排除所有的沟通障碍。总之,我在这份工作上有过的小经历,让我在翻译界里面走一步,尝试到它是一种什么样的工作。 再加上,我写过很多写作作品,作品体裁有各式各样的,如分析报告、电影评价和短篇小说。您可以在我的简历里面找到我作品集的线上档案的网址,以熟悉我的语言能力。 我为何想成为议员呢【6】?在国际平台上的领导人当中,总会有争论和误解,因此还有经济与科技上的失败和挫折。我相信这些挫折的主要缘故是,人与人之间有沟通障碍与文化冲突,就像有一堵隐形的墙【7】。我认为,只有我们积极把精神投入在拆卸那一堵隐形的墙当中,排除所有的偏见和主观,才能迈向客观讨论和解决问题一步。这件事的主干就是议员。 **如果想阅读第三部分,请点击这个链接:xx。谢谢!
17 Thg 02 2020 02:56
11
0
Câu trả lời · 11
1
不好意思,其实,我猜到了你为什么晚回,记得我们一起讨论过“有意无意”的问题,我就知道你是个很爱思考的人,所以,我在你的第一部分问题回答比较详细。当然因为你的问题太多有些地方回答的还不算太详细。 我说的那一段感慨,很大程度上不是针对你的。我在七年前知道这个网站,那时这里真的非常热闹,对大家提高很有好处。后来这网站搞了些改革,我就不再上这个网站。因为有个朋友说他在网站里给我留了言,我才又重新上这个网站,这段时间这网站给我的感受就那样的,往日不再了。 “看看有那么多人纷纷着说:”这句话里,你为什么要用“着”,“纷纷着说”,如果只是笔误,那就没什么说的了,如果不是,按那些语法书,会说“着”是表达进行时态的标志。但这里,确实不需要加“着”,加了就错了。 在中国权威的语法书里说的英语时态,许多都还是“四时四态”,四四一十六种时态,这些说法当然也是你们母语的语法学家对英语时态的总结。然而,现在许多语法学家已经认为,英语并没有将来时,这样,就不再是四时了。我举这个例子就是想说,语法学家讲的,并不一定都是对的,随着人们研究的深入,也许以前的说法被证明是错误的。 说到汉语,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中国在许多方面都早于西方,比如,语音研究(汉语的声韵学,文字研究(《说文解字》),词典(《尔雅》),然而,谈到系统语法的出现,却只有一百来年的历史,难道中国人真的很笨很愚蠢,总结不出汉语的语法规律来吗?和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相比,语法只有一百年的历史,这不奇怪吗?而且,最早的《马氏文通》还是仿西方的语法体系搞出来的。请问中国为什么没有自己的系统语法理论?我想,用中国人笨,是肯定解释不通的。我给一个解释,大家不妨思考一下。我认为理由非常简单,就是汉语不需要语法。两千多年前,因为古语和当时的语言出现断层,于是,两千年前,中国就有了词典《尔雅》来解释古今词义。而到了汉代,因为人们读不懂古代经典,出现了《说文解字》,中国就有了文字学。语音的变化,让汉朝以后越来越读不懂古书,加上对诗歌创作的研究,于是出现了音韵学。也就是,中国人,遇到任何问题,都会想到解决办法,而上千年前就已经开始解决了。那么来看语法,如果,汉语的学习过程中,语法会成为学习的困难,障碍,那么,中国古人难道连个语法都总结不出来?中国古代并不是没有关于语法方面的论述,然而却没有一本系统专著。西方为什么会在上千年前就有了系统语法(古希腊),当然就是因为它们的语法学习过程中需要语法作为工具。如果他们不需要,就算有人闲的没事写出语法书来,我想也会很快并埋没在历史长河中吧。 汉语就是一种原本可以完全不需要语法的语言,可是从《马氏文通》开始,中国学生就变成了会讲汉语却搞不懂汉语语法,被汉语语法不断折磨的一群人。古代读书人从来不学语法,然而,古人留下来的千古文章,今天有几个人能写的出来? 我只说放弃时态的思维方式有人就已经接受不了了,我还没有说汉语根本不需要语法呢。准确的说,汉语根本不需要根据西方语法体系建立起来的语法,汉语应该有自己的语法体系。 我给你讲个关于网上百科的故事。真假不知。一个人讲,他的弟弟与人辩论,因为辩不过,就去维基百科,百度百科这种百科网站,自己建立一个词条,讲了一通,然后,再和人辩论,就抬出,不信你就去查XX百科,上面都讲了。百科故然是个好东西,但是,人人可以写百科,那百科就没了权威性。 到底有多少人能真正明白时态是什么?我敢说,不多。只说“时”,“时”是语法概念,有多少人把“时”和“时间”混为一谈?就算许多专业的语法书就说不清楚。 比如,我明天去上班。这是将来时吗?就因为句子说的是明天上班,不是现在上班,所以,这句话就是将来时态?那不是笑话吗?去掉明天,我去上班。就是现在时态?那汉语的将来时态就是由“明天”这样的时间副词来构成的呗。可是,汉语有多少不用时间副词的句子一样可以表达将来时间的???无数。 那汉语的将来时态是怎么构成的? 着了过,表面上,可以表达现在进行,过去完成,然而,有无数的句子不需要“着了过”一样可以表达。反之,用了“着了过”,却有无数的句子不表达进行和过去。什么叫时态?难道时态可这样的没规律,这样的变来变去,可用可不用吗?那些有时态的语言,哪个是象汉语这样的? 如果汉语有西方语言那样的时态构成,那么,它应该是非常规律的,哪怕是规律复杂一些,但一定有,只要有规律,那么学习的人就能掌握,而掌握之后,就不会轻易出错。而事实上,外国人在使用“着了过”这样的时态标志时,错误随处可见。而且很明显,都和英语的时态对应。 如果我要解释时态,会写太多。所以,就不说了。你很聪明,确实如你所说:只(要)知道汉语词没有时态就行了。
21 tháng 2 năm 2020
2
1
1
【4】原句虽然都能被理解,但修改句是符合中国人的行文习惯,是更自然的表达,可能你需要更多的阅读之后才能了解 【5】我认为你是对的,后一个“经常”可以不用 【6】用“翻译”一词在中国大陆比“译员”普遍 【7】我认为原句与修改句都可以
17 tháng 2 năm 2020
1
1
1
【4】整个来讲,修改句是最为通顺的,用“表现”替换没有太大意义;“坚决的态度”也不合适,因为它代表存在某种反对意见,而“积极的态度”体现了你的主观意愿;用“时常参与讨论”也是根据整个句子的需要,不仅仅是重复的原因
17 tháng 2 năm 2020
0
1
0
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的问题很简单,和第一部分相比。我回答了第一部分,却不见你有任何的回应,所以,不想再回答了。我觉得这里已经不是几年前我刚来这里的样子了。几年前,这里非常热闹,大家相互回答问题,相互讨论,争辩,得到回答的人都会及时表达感谢。而现在这里,冷冷清清,一个问题提出,没几个人回答。而别人回答了,大部分问问题的人就再也不露面,完全没有互动,更别提说声谢谢了。回答问题,并不是为了得到一声谢谢,重要的是,别人回答半天,没一点反应,让人觉得自己的回答毫无用处,连问问题的人有没有看过都不知道。
20 tháng 2 năm 2020
2
0
0
【4】 原句:再加上,因为我在课上 **表示** 了很强的求学态度,也时常 **积极** 参与讨论,所以 **有意无意地表露** 了对中国文化的尊重和爱惜。 修改句:再加上,因为我在课上【a】的学习态度非常 **积极**【b】,也时常【c】参与讨论,所以【d】我对中国文化的尊重和喜爱 **众所周知**【e】。【f】 表示了很强的求学态度: 最终其实可以缩短为:表示态度。这是错误的。有一个词,叫表态。表达态度,表明态度。态度是表达出来的。那么,用表现对不对呢?也不完全正确,更准确的应该是“表现出……”,同时还得对态度进行限定,才能用“表现出什么什么样的态度”。“很强的学习态度”,这个也有问题,我们一般会说“认真的态度,态度认真;正确的态度,态度正确;端正态度,态度端正……”,总之,学习态度,一般有认真不认真,端正不端正之别,往往不说,学习态度强与不强。这也就是为什么被改为“学习态度积极”的原因,因为态度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表示了”这里的“了”根本不需要。也可以说,表现出积极的学习态度。 可以说坚决的态度,态度坚决。 说了积极的态度,一般都不会再用积极参与讨论。可以前面用认真的态度,后面继续使用积极参与。 这里不需要使用“有意无意”,因为主体是你自己,你自己既有意,又无意?如果你是在写别人,说别人在有意无意间表露出对中国文化的热爱,没有问题,因为,你站在外人的角度,对他是一种猜测,他是有意还是无意的,你不知道,只是根据他表现出来的行为进行的猜测。比如一个人写篇文章,表达某种情感,为了含蓄,可能写得让人感觉是一种有意无意间流露出来的,然而,对于作者本人来说,要么他是有意为之,想要达到那种效果,要么就是完全无意,结果意外的达到那种效果。因此,他本人不能说,我写作时是有意无意的,只能读者来说。 用表露出,没有任何问题,不能用外露。这里用爱惜不太好,因为,爱惜的含义已经和古代的含义有所不同了,你不可能强迫读者,你们要用古代汉语的含义理解爱惜。这里就用热爱、喜爱就好。 改成“众所周知”,完全修改的人自我发挥,这样改并不好。 【5】 原句:因此,我能够紧密团结同学,他们经常主动找我合作、问问题、求指导并且和我一起讨论语言、文化和社会。 修改句:因此,我在同学中很有凝聚力,他们经常主动找我合作、问问题、求指导并且 **经常**【a】和我一起讨论语言、文化和社会。 你的理解是对的,可以不需要再加一个“经常”。这句的重点是“讨论语言、文化和社会”里的“社会”。因为它其实就是“讨论社会”,这让人觉得话没说完,讨论社会什么?社会是个非常大的概念。比如社会时事,社会现象等等。 团结同学和凝聚力,含义是不同的,团结同学是一种主动行为,但这个人未必有凝聚力。有凝聚力的人,同学会主动来团结他。 【6】 原句:我为何想成为 **译员** 呢? 修改句:我为何想成为 **翻译**【a】呢? 很简单,大陆一般只使用翻译这个术语,不用译员。 【7】 原句:我相信这些挫折的主要缘故是,人与人之间 **有** 沟通障碍与文化冲突,就像有一堵隐形的墙。 修改句:我相信这些挫折的主要缘故是,人与人之间 **的**【a】沟通障碍与文化冲突,就像有一堵隐形的墙。 当然不是什么“动词短语”和“名词短语”之间的区别。也没有那样的规则。比如,他被抓的原因是他打了人。 这里用缘故并不好,就用原因就可以了。你查缘故,可能会解释成:原因。那用缘故不就等于用的原因吗?可是为什么有原因,还要有缘故呢?可见它们之间还是有细微差别的。 我的观点是你的句子除了把缘故换成原因(当然,不换也行),其余没有任何问题,不需要改。如果再要较真的话,我更喜欢用“无形的墙”,“隐形”是本有其物,不见其形。我觉得用无形更能形容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是不看不到摸不着的。
22 tháng 2 năm 2020
0
0
Hiển thị thêm
Bạn vẫn không tìm thấy được các câu trả lời cho mình?
Hãy viết xuống các câu hỏi của bạn và để cho người bản xứ giúp bạn!
Hỏi Ngay bây giờ
Bài viết Bạn Có lẽ Cũng Thích
Conflict at Work: How to Handle Disagreements in English
bởi
10 lượt thích · 3 Bình luận
How to Give and Receive Constructive Feedback: Strategies for Success in the Workplace
bởi
65 lượt thích · 21 Bình luận
10 American Car Idioms You Should Know
bởi
33 lượt thích · 14 Bình luận
Thêm bài viết
Tải ứng dụng italki xuống
Tương tác với những người nói ngôn ngữ bản xứ vòng quanh thế giớ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