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仗”和“对偶”意思基本一致。例如中国古诗中常出现这种形式“春来江花红胜火,秋去江水绿如蓝。”这就是典型的对偶。这是一种修辞手法,它是指:两个句子长度相同,名词、动词分别一一对应,意思相近或相反。其中“春”对“秋”,“来”对“去”,“江花”对“江水”,“红”对“绿”,“胜火”对“如蓝”(蓝指蓝草)。中国古典的对仗不仅要求词性对仗,一般还要求平仄相对,类似于汉语拼音的一二声对三四声。如“来”是2声,“去”是4声。
“对比”也是一种修辞手法,是在描写的时候将两种不同的事物放在一起,会显得特别突出。比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就是对比。用豪门奢靡的生活来对比贫苦的人在路上冻饿而死的状况。一般是句子意思的衬托。对比没有句子长度、词语词性的要求,只是看文章的意思来定。
“对称”只是简单的指两部分形状相同。比如“圆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如“对偶句的两个分句必须对称”,意思是指对偶句的两个分句必须长度相同,字数一致。
“对联”是一种中国古典的文学形式。一般有两句以及横批。常作用途是贴在门的两边和门楣上作为装饰。现在往往也有人只是以创作这种文学形式为乐,并不一定要贴在门上。一般的对联是要严格对仗,并且首句要仄音结尾。横批可有可无。对联也有普通对联、拆字联、嵌字联、分咏联、无情联、长联等。某些经典的对联也可以不对仗。如“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这就是一个对联。它只有这两句,而不是一首诗的一部分。嵌字联如“闲翻古卷悠悠夜,漫品新茶款款凉”嵌“凉夜”,分咏联如“云深雾渺西子泛,殿肃堂高君王朝”(第一句意思指“湖”,第二句指“南”,因为中国的君主上朝时候面要朝向南方;合起来是“湖南”中国的一个省)。拆字联如“山石岩上古木枯,此木为柴;白水泉边女子好,少女更妙。”(山石合写是岩字,以下都类似)。无情联如“珍妃苹果脸,瑞士葡萄牙”(珍对瑞,妃对士,苹果对葡萄,脸对牙;字字相对,但意思十万八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