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ngruiliang
职业教师
京剧的形成和发展 京剧是中国最大的戏曲剧种,形成于北京,但它的祖先却是地方戏曲。这得从清朝说起。 清朝的乾隆皇帝爱看戏。他常去南方视察,当地有不少戏曲引起他的兴趣。1790年他过80岁生日的时候,全国各地的许多好戏班都到北京演出。比较突出的是四大徽班(三庆、四喜、和春、春台4个唱徽调的戏班),他们在庆祝活动结束后留在北京继续演出。唱二黄腔的徽调,曲调刚健清新,演出生动活泼,使人耳目一新,逐渐取代了原来流行于北京宫廷和上层社会的昆曲的地位。 1828年,湖北的楚班来到北京,演唱以西皮腔为主的楚调,也叫汉调,常和徽班同台演出,这样,既有二黄,又有西皮,统称为皮黄戏,也就是后来的京剧。 皮黄戏在发展过程中,博采众长,从剧目、唱腔、表演、锣鼓等各方面广泛吸取了昆曲以及各地方剧种的长处,生命力越来越旺盛,并超越了它所形成于的徽调、楚调和其他剧种,一跃成为全国观众最多,影响力最大的一个剧种。 京剧的行当 京剧的生行分为老生、小生、武生、红生、娃娃生等。 老生扮演的是中年或老年的男性人物,一般需挂胡须(术语叫髯口),所以又叫须生,由于人物年龄不同,胡须颜色不同,有时胡须长短也可以代表年龄。老生演唱时用真生(大嗓),注重唱念,兼有武打。 红生实际上是勾红脸的老生,表示富有血性的勇武刚强的人物,演唱时嗓音高亢嘹亮,着重刻画人物的气度。如《华容道》的关羽,《斩黄袍》的赵匡胤。 小生扮演的都是青年男子,其演唱特点是用假声(小嗓),但需稍带刚劲劲,念白兼用真假声。 娃娃生是专门演剧中儿童角色的,唱念带有天真和稚气的童音。 京剧的净行,俗称花脸,在传统剧目中扮演正直、刚强、粗豪、勇猛、卤莽、奸诈等不同性格和相貌特殊的男性角色。主要特点是面部化妆需要勾画特定脸谱,演唱使用浑厚的宽音和粗犷的炸音,以突出人物的性格、气度和声势。大白脸也是净行,一般演反面人物,通过伪善的外形,刻画其内心的奸诈,如高俅、曹操。 京剧的丑行,俗称小花脸,小丑,在传统剧目中扮演幽默、诙谐或机智勇敢的人物。面部化妆主要特点是在鼻梁部分勾画一小块白粉,叫做“豆腐块”。丑行正反面人物都有,性别上也是男女都有。 京剧的旦行分为花旦、青衣、老旦。 花旦演的是活泼的青年女子。青衣演的是中年妇女或者是性格稳重有一定地位的大家闺秀。青衣、花旦的演唱特点是用假嗓,花旦要突出人物的活泼劲。老旦演的是老年妇女,演唱时用大嗓,与老生不同的是唱腔要显得苍老衰弱些。 最初,京剧所有的角色都是由男性扮演的,现在是男性演男性角色,女性演女性角色。
2016年7月4日 05:33